永乐十三年,春。
苏州城西十五里,平乐村。
平乐村是一个不大也不小的村子,这里的地不灵人也不杰,但唯独有两样“宝贝”让村里人自傲。
一是闻名百里的“十里荷塘”的刺绣手艺,二是村里的多数人家都姓朱。
村里上下一百三十户半的人家都引以为豪,原因就是与当朝的圣人家同姓。
春日正在播种的时候,而村里却没有人去田里,而是躲在家中织布刺绣,这事平乐村与其他村子最大的不同。
因靠近江南最大的丝绸交易地的苏州,村民们不再以耕田为生,而是将刺绣织锦当作了主业。
村子的形状就好似一个巨大的磨盘,房屋由外到里逐渐变少,直至村中的一口井为中心的一片空地为村民平时聚集公用之地。
村中的一口大方井,由青色大砖砌成,不知是什么时候建成,却为村民提供了甘甜的清水,百多户村民就靠这口井吃水。
**************,平乐村的村民们虽不懂这个道理,但他们却凑了钱将村中的四条小土路修成了青石板路,让村子更显富饶。
此时为正午,食饭刚过没多久。
有一个黝黑的少年,撸着粗布衣服的袖子,一桶一桶的从井中拉出甘甜的水。,旁边则是一名二八少女将水倒进板车上的木桶,配合默契。
“哥!快回家去,娘又寻你了。”杜庸赤着脚光着腚蹦跳的跑向了村子中央的大井,因为还小话还不太说得清。
听到小弟的叫喊,朱瞻盼抬起头,看到没穿裤子的小弟,又转头看身后一脸通红的少女,正色道:“我知晓了,快快回家去。”
看到四岁的小弟光着下身跑来,朱瞻盼真想脱去上衣将小弟不洁的地方遮住,但还是没有这么做。身后的少女已经十分羞愧,别过头去不再看向年幼的杜庸。
杜庸还小,朝朱小兰做了哥鬼脸,肥嫩的小脸因为笑容而挤在了一起显得更可爱,光着腚跑向了别处。
此刻的村子中央,又剩下了两个年轻人。
“嗯,我先去找我娘,马上再来帮你…帮你打水……”少年黝黑的脸上因为害羞出现了些许嫩红。
“嗯……”朱小兰背对着朱瞻盼应了一声,开始绞起了衣角。
将衣袖放下,朱瞻盼整理了有些凌乱的青色粗布长衫,本是用来读书的此时却被浸满水渍,看来回家又要被数落了。
村子最西边的大院子,便是朱瞻盼此时的家。推开红漆的大门便是一个大院子,院中有一名妇人在推动着织布机,“吱呀吱呀”的声音不绝于耳。
“娘。”朱瞻盼愁眉低头看着已被浸湿的鞋尖,向母亲认错。
竹溪看到湿了大半衣裳的朱瞻盼,想要数落几句开口却变了话:“进屋去先换了件衣裳再出来说话。”
听到这样的话,朱瞻盼犹如大赦一般面上的忧愁迅速的变换成了喜悦,笑容重新挂在了脸上,钻进了东屋。
不多久,一席青色长衫头扎方巾的少年重新出现在院中,如果此时朱瞻盼手中拿着的不是枣糕而是论语老子,可能便被误认为是哪家的状元也说不定。
看到这样的朱瞻盼,竹溪既是高兴又是忧心,但眉头仅一皱便又恢复。
放下手中的活计,竹溪走进厨房不多时拿出了一小碗甜汤,恭敬的端在了朱瞻盼面前。
“娘……”
朱瞻盼看到竹溪低着身将碗端到自己的面前,有些哀叹。
就在这时,大门再次被推开,这时走进来的是一名魁梧的汉子,粗布的中衣不能掩盖他身上肌肉的线条。
看到走进来的大汉,朱瞻盼有些不情愿的开口:“爹,您回来了。”
刚才还神色正常的杜庞看到了竹溪的这般举动,脸便阴沉了下来。
沉声道:“盼儿,你为何这般辛劳你娘?”话语中带着责备,更多的却是怨恨。
此刻小院中的气氛已万分的凝重,竹溪见状便将甜汤塞进朱瞻盼的手中,帮杜庞拍打着积攒了一天的灰尘。
“每次归家都这般,到底让不让我安心的为杜家添丁了?”竹溪抚摸着肚子,画中三分威胁七分娇气,让杜庞的心又软了下来。
“快去给你爹沏壶酒,今个陪他好好喝一杯。”竹溪立刻朝朱瞻盼使了个眼色,将手上的东西全都回了厨房,取出一只小瓷壶跑到了厨房后面的围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