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没有下马车,而是吩咐一声,车夫立刻挥鞭策马,加快了马车速度,在百姓的夹道欢送下奋蹄疾奔,很快就消失在官道上。
乔府。
管家匆匆奔进内院书房,对乔玄道:“老爷,周大人走了!”
乔玄叹息一声,挥挥手,待管家退下后,才喟然对一旁的蔡邕道:“走了也好,周元憬有辅国之才,却在皖县做了八年县令,天子昏昧,才不上举,实乃祸乱之兆啊!”
蔡邕道:“大人何不上书朝廷,劝谏天子任用贤能,以息民怨。”
乔玄索然道:“若是天子能纳忠言,吾又岂会辞官归乡。如今朝廷官以财捐,周尚被朝廷罢官回舒县,若是来个捐官所得的县令,苦的还是皖县数万百姓呐。”
蔡邕也叹息一声,默然不语。
乔玄又道:“周坚此子吾这些年观之,本以为其颇有武略才干,日后必成大器,不想竟是附权之辈,为求仕官,居然攀附权阉,吾阅人无数,到是看走眼了。”
蔡邕却愁眉苦脸地道:“此子才思敏捷,又有过人武勇,本有大好前途,不想如今却误入歧途,只是琰儿对其颇有情意,这可如何是好。”
乔玄面露笑容,道:“琰儿聪颖好学,文才出众,是得择一佳婿,方是良配。”
蔡邕忙客气几句,眼里的赞同却流露了出来。
冬十二月,寒风肆虐,霜降中原。
周坚刚刚视察完安置的上万流民,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处乡亭。
今天的冬天格外冷,前几天下了一场大雪,许多贫苦百姓和安置的流民屋舍漏风,缺衣少物,已经有人冻死在凛冽的寒风之中。
更严重的是,秋上中原地区大悍,许多地方秋粮颗粒无收,粮食严重短缺。
许多百姓连自家的口粮都不够,还要给朝廷缴纳沉重的赋税,几乎快没有了活路。
其实朝廷的赋税并不重,汉末吏治**,百姓之所以负担沉重,是因为中间有地主豪强的无度盘剥,真正上交给朝廷的赋税,其实并没有多少。
好在周坚早有准备,早在初夏,就安排人从周边各郡县收购了数万斛小麦。
周坚怜悯穷苦百姓,接连半月奔东走西,安排官府救济百姓流民。
不过,万斛小麦并不足以让上万流民和数以千计的穷苦百姓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西屯乡,阳安亭。
周坚带着典韦、陈方、蒋钦及县丞成康、县尉王全七八名县府吏从,行色匆匆地赶到亭舍时,亭长闻报连忙匆匆迎了出来,大礼参拜,“下吏参见大人。”
周坚跳下马,随手将缰绳甩到身边的小吏手中,大步流星地进了亭舍,问道:“亭里缺粮的百姓有多少户,合多少口,需要多少粮食衣物?”
亭长忙答道:“回大人,亭里缺粮的有六十户,合两百五十六口。”
周坚问成康,“要多少粮食能渡过这个冬天?”
成康飞快地计算了下,答道:“至少需二十五斜小麦。”
周坚一挥手,“那就尽快安排分发粮食。”
成康忙领命,“下官遵命。”
周坚随即又掠了亭长一眼,眼神十分严厉,“若是敢克扣一粒粮食,定不轻饶。”
亭长额头就有些冒汗,十天前几个亭长在给百姓分发粮食时就曾按惯例雁过拔毛,结果全部被打入了牢房,现在还生不如此,各乡亭早有所闻,知道县令大人要来真的,哪里还敢拿前途开玩笑,忙道:“大人放心,下吏定将全部粮食分发到缺粮百姓手中。”
周坚也不废话,吩咐几句,转身上马就走。
刚刚出了亭舍,迎面一骑飞奔而来,竟是一名随从。
随从身披裘袄,风霜满面,策马奔到近前,始勒住战马,瞅了一眼跟在周坚身边的成康和王全等人一眼,嘴唇动了动,话没说出来,
周坚立时会意,吩咐成康等大小官吏,“你们先走,本官等会赶上。”
成康等人不敢多问,连忙打马离开。
随从等成康等人走远,才忙禀道:“公子,新军已经全部召集到一起。”
周坚顿时精神一振,当即道:“去看看。”
早在半年前,一千新兵就已经全部募齐,全是三十岁以下的汉子,由二十随从各领五十人分开进行特训,此番将五十队新兵召集起来,却是要进行战阵训练。
黄巾起义爆发的具体时间记不得了,但想来已经不远。
接下来几个月,则是要重点训练一千新兵的战阵合击训练,使之真正成军。
军队才是实力的根本,新兵的训练是周坚的头等大事,为此他甚至不惜血本,再三吩咐胡三加快打磨兵器铠甲的速度,务必要将一千新军全部都装备上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