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淮南的情况也一样,将领们下意识的把手中军队当成自己的私产,不愿转让出去。
历史上,杨渥在成为节度留后之前乃是宣州观察使,手中有三千亲兵;后来杨行密病重,急召杨渥前往广陵接班,而宣州则交给王茂章镇守。杨渥成为新的淮南节度使后,派使者前往宣州讨要当初因为走得急没有带走的三千亲兵,结果这三千人当时已经被王茂章给吞并了,自然不愿再交出去,愤怒的杨渥于是派兵讨伐,王茂章自知不敌,只好逃到钱镠那里去了,后来又进一步被极为欣赏他的朱全忠召到北方去效力。
而杨行密本人对于军队私有的问题也不够重视,他只要保证军队在现在能听从他的命令就够了,比如王坛、汪建二人,率领驻守芜湖的叛军投降后,杨行密并没有处罚这二人,反而让他们继续带领他们手下的那一万五千士兵。这一点让杨渥非常不满,不过杨行密已经做出了决定,他也没办法去改变,只能日后趁着整编的时机加以整合。
好在这次杨渥回广陵后着重与他谈到了军队私有的问题,这才引起了他的重视。
对于这个问题,杨渥提出了换防的办法,而秦裴等人也提出了这个办法会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会因此受到影响。
不过杨渥觉得,所谓“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说到底无非就是将领和手下士兵之间相互不够了解。这个弊端可以通过建立军校,培养将领,以及加强士兵训练等办法来缓减,相比于军队私有,随时可能造成动乱的问题,军队战斗力受到一点影响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更何况,换防制度即便到了后世也一样在使用,人民军队中经常出现高级将领对调的情况。
而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也有很多,最重要的乃是马匹缺乏、重文轻武搞得太过导致的武将地位太低、冗兵太多、军队长时间没有打仗导致的军纪败坏、将领能力低下等等,相比之下换防造成的“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原因。
最终,在杨渥的坚持下,同时也在其他人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换防的制度被确定下来,只不过换防的周期从杨渥设想的三年一次变为五年一次。五年时间,只要不是太无能的将领,足够他们与麾下将士们熟悉了;而相比于如今从来没有换防一说,一支军队在一个将领手中一呆就是十几二十年的情况,也好了许多。
决定了换防制度后,剩下来的事情就要好办多了,杨渥决定仿照后世制度,向杨行密提出建立枢密院,专门负责军令;同时成立专门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和训练的部门,考虑到如今唐朝还在,淮南不能明目张胆的建立兵部,所以杨渥打算将这个部门命名为统兵司,等将来再改为兵部。
这样一来,可以做到统兵权和调兵劝的分离,避免任意一方独掌军权,拥兵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