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躲在后面,知道自己的事还没完,待刘晏僧走后,父亲一定会询问自己对南都掌兵人选的看法。然而现在他的心中却尚无头绪。
果然刘晏僧走后,郭威劈头道:“荣儿小子,你看这个刘晏僧究竟如何?”
郭荣强忍身后疼痛,从屏风后走出,他凝神思索片刻小心回答:“此人性机敏,当初使于北国时处变不惊,人尽皆知。他记性也是极好的,其实,既然他通晓辽语,若得以入朝为官帮朝廷防范北国,父亲朝中又增加个策应,倒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郭威笑道:“这个人确实记性很好,也通辽事。但此细眼儿也就是个通事之才(注:即翻译官),再加处事为人毫无耐性,所谓处变不惊,说难听就是没什么临机果断之能,首次带兵还是前不久的事情。对了,他原先做的忠武军节度使,还是辽主进乱中原,被迫回撤时临时任命,而又被本朝先帝追认的。刘晏僧在北国呆了多年,好的东西没学过来多少,辽人发明的什么“凌迟”倒是被他带回来了,要不是有咱们偶尔关照,想必早被言官以滥用酷刑之罪黜下去了,这回邓州屠牛案,他那个手令就险些铸成大错。让这样的人呆在朝里,大事不帮忙,小事裹点乱,你怎知是喜还是忧?”
见郭荣沉默无言,他又抚须大笑道:“莫要作佯,以我儿观人之能,想必早知此人的斤两,无非方才口出大言被我教训一下,这会儿又缩了头吧?”
他见儿子依然赤着上身微微颤抖,屋子里生的火不旺,想来是不大好受。
“冷了吧?披上这个。”
郭荣以手抚摸父亲递过之物,原来是一件毛色亮丽的裘衣,郭荣知道,这正是父亲最爱的那件虎皮大裘。自己若是披上它,那背后的血肉模糊可要把这上好的毛皮糟蹋了。
“犹豫什么?叫你披上,那就披上。你读的书再多,依然是个心高气傲大言不惭的愣小子,改不了了!为父还是那句话,在我面前,依旧不许只挑我爱听的说,但是有些大话不是不许说,而是不许想,听明白了?”
郭荣点点头将那皮裘披上,脸上却也没什么感激涕零的表情,郭威见他恢复了那股子“愣”,反而喜欢。
“邓州、襄阳所处之地乃是要冲,南面荆南、马楚,虽一向对中原称臣,唯我马首是瞻,然则江北一旦有乱,事所难料啊。这南边的主帅,以何人置之为佳?”
郭荣知道这个问话早晚要来,随即答道:“奉国军指挥使韩通性干练,堪当大任。”
“韩通有胆色,办事勇于担当,与我又是交情最好,当然不错。只是此人却并无帅才,事情俞是具体而细微,他做的也就更好些。比方说近年来汴河的积淤,日日为甚,恐怕通济渠没有几年就用不得了,若让他带军户去做这等事,必为妥帖。然则若有事急,且须从权而定,他就不行了。”
“白文珂老迈,赵弘殷所居亦为要职,根本脱不开身。其他的人……余者孩儿是真的想不出了。”
郭威见他欲言又止,忽然猜到他的想法,于是笑问:“其实你是想说:你自己乃是最佳人选,然否?”
郭荣叹息答道:“孩儿怎敢……再说立陪都之议本就是父亲力主,若再以儿子为邓、襄之军事统帅,满朝文武定会说闲话。”
“说的不错,一者你资历尚浅,还须立功的机会,嗯……这一节自是不消说得。邓州之地势少险可据,城防亦废弛,虽然此番定了陪都或有改观,然总要个有能者守此要地才能放心,有些时候虽可用人唯亲,可在大事上却绝不可,邓州这个布局如此之大,若不唯才是举,那我作这三镇合一之举又有什么意思呢?这陪都领军者的位置,就容我再考虑吧,得找一个能让咱们和苏逢吉都能接受的人选。”
郭威接过儿子刚刚斟的酒,满饮了这一杯,又接着说:
“二者,亦须你待在我身边,另谋些别的事。今上的鞭子你挨得也够了,一直这么下去,让我这当父亲的如何自处?这监卫不必真做了,不如只留个左监卫将军的虚衔,回头帮衬着我一起执掌军务。”
郭荣心中一凛:“父亲的意思,莫非最近又要出征?”
“你猜对了,侯益从西北回来,开封尹的位子给了他了,”郭威又自斟了一杯,皱皱眉头道:“这个史弘肇,推了此人却不和我商量,现在王景崇在陇右,侯益却回来,这主客易位之事一成,必有变乱!”
郭荣虽知父亲自有道理,然而关于邓州留守之事,却有些自己的主意,况且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想法,没敢说出来。
他内心对立陪都这件事根本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