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皇上!”
当早朝时候,李世民按照常规来进行接受官员的朝拜。
“皇上,臣武士彟启奏。最近各州县的举人纷纷来到了长安,我们每年一度的尚书省省试即将开始,请求皇上下诏,按照常规任命考功员外郎为知贡举,负责贡举事务!”武士彟说。
武士彟这话,让大家这才想起来了,目前已经是到了科举的时候。不过唐朝初期的科举,并不太受到重视,唐朝初期的科举不过是录取率并不高,哪怕最高峰时候也就是不到一百个。唐朝科举并不像是明清时期的三年一度,而是一年一次。
唐朝的科举的隆重性无法跟宋明清时期相比,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应付式的科举,并不太得到重视。可是这次武士彟主动提出,提出按照常规来让考功员外郎负责,这样可就是有问题了。
“皇上,臣考功员外郎荆谋言,愿意为皇上分忧。按照我大唐往年惯例,科举都是由考功员外郎负责,所以还请皇上按照往常的惯例,继续如此!”荆谋言主动说。
唐朝初期的科举制度,地位很低,负责人也就是一个六品小官,并不隆重。只有到了唐玄宗时期才会地位提高,由四品的礼部侍郎负责。至于后来,宋朝明朝清朝时期,科举才是得到了更大的重视,负责官员地位越来越高,都是中枢一二品大臣负责,代表了科举制的兴起,而世家大族的衰落的过程。
不过,目前荆谋言有很大的好机会,那也就是他的官职是考功员外郎,正好按照惯例由他来负责。
李世民主动询问说:“荆谋言,这次参加科举的举人,有多少人?”
荆谋言回答:“一共三千五百人!”
这个答案,让很多官员也都纷纷的交头接耳,这个三千多人太多了。当然这个三千多人,其实是经过了各地官府筛选过的人。虽然光是巴蜀报名的人数都有上万人,可是地方官府肯定要经过筛选的,选出优秀的人才能够去长安参加科举。
可是荆谋言接下来的话,却让很多朝廷官员都担忧了。
“这次三千五百多人,其中有一千八百多人是来巴蜀。巴蜀在臣和武尚书的治理之下,文风鼎盛,人人都以读书为荣。让读书之人的基数扩充了很多倍,虽然依然有大部分不能够有资格参加科举,可是在庞大的基数之下,足以让更多人脱颖而出。在庞大的基数之下,总会有一些天赋本就不凡,接着又肯吃苦的人来参加科举。”荆谋言开始自吹自擂的说。
房玄龄脸皮子抽动了一下,这个巴蜀居然都占据了科举参加科举人数的一半,让房玄龄感觉到了巨大的危机感。
荆谋言那个缺德的义务教育,让大量的人可以获得初步读书的机会。虽然只是识字和基础算学,可是有了这个基础,总有一些天赋强大的,自己主动去努力读书,这样进步很快。再加上特许权的专利,让他们可以让自己的知识得到变现,获得的财富更是巨大,有了源源不断养活自己,然后促进读书的资本。
光是一年,就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出现了,光是巴蜀的举人都占据了一半比例。这个还是天才,而随着接下来越来越多人读书识字,那些天赋不太好的人也会开始继续深入读书,也都会逐步走向科举这条路。
这个是普及了文化的效果,让房玄龄压力巨大啊!一旦接下来如果教育继续得到了推广,那他们世家大族无法垄断文化资源,那他们的地位堪忧了。
哪怕是喜怒不形于色的李世民,也都终于露出了后槽牙,根本压制不住的高兴。李世民已经看到了美好的前景,可以压制世家大族,打击世家大族的文化垄断权力,这个有着巨大的好处。有了这么多的文人,朝廷也就不一定要依靠世家大族当官维持了,可以选拔寒门。
寒门没有足够的势力,没有庞大的家族,比起世家大族好控制。
“不错,不错,荆谋言,你果然不错。义务教育,还有发动商人去支持读书,这样果然不错啊!虽然有些孩子要给商人做事情三年,可是却换来了未来一生的前途,非常不错。这个方法,朕都没有想到。过去历朝历代的君王,怎么都没有想到呢?”李世民感慨的说。
房玄龄脸皮子再次抽动,想:“如果过去的君王想到了这个办法,哪里还有我们世家大族存在的可能啊?”
不过房玄龄更是坚定了,必须要废除义务教育这个“暴政”,不然世家大族怎么活啊?世家大族都无法过好日子,那凭什么让百姓过好日子了?
“皇上,如果臣来主持贡举,臣一定会公平公正的为朝廷选拔人才,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徇私舞弊的行为。”荆谋言说。
荆谋言说完,看了看房玄龄,房玄龄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显然房玄龄的脸皮也不怎么薄。谁不知道唐朝初期科举猫腻多,不过房玄龄一清二楚。作为世家大族,怎么可能主动去发展科举,影响自己的家族地位权力呢?
所以唐朝初期的科举猫腻很多,房玄龄知道,也清楚,可是就是不改。这样做对于他世家大族遏制寒门崛起有好处,他们才不傻呢!
不过荆谋言要主持科举之后,居然首先出牌也就是公正这张牌,让房玄龄却担忧。
”皇上,臣以为不妥。荆谋言之前乃是益州大都督府录事参军,几乎整个巴蜀都是他们所掌控范围。现在准考的举人一半以上是巴蜀的,那如何保证公正?之前荆谋言在巴蜀为官,所以还请皇上请求荆谋言避嫌,另外选拔官员负责此事!“赶紧有人开口说。
这话一出口,一大群人纷纷开始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