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旻回到尚书省,尚书省的官员一个个都迎上来问好,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尚书省给压制的太久了。
作为原本的三省大佬,尚书省因为权位过重,一直给各方面压制着。
而今裴旻得以升任尚书令,还成了辅政大臣,尚书省崛起的日子,自是指日可待。
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首相已经换人!
旧的领导圈子自然跟着换,新的辅宰班子必然是围绕着新一届的首相裴旻建立的。
这能够给裴旻留个好印象,自然有机会青云直上。
裴旻也确实在考虑组建全新的行政体系,他与李元纮没有矛盾,但是看不上李元纮那种完全是鸽派的庙堂体系,打算重新建一个。
裴旻第一个考虑的自然是自己人。
作为自己的代言人,要是不跟自己一条心,自己这个首相还不如不当了。
裴旻最先想到的就是李林甫。
细细一想,裴旻就自我打消了,念道:“要是将他叫来,那满朝文武,还不给他治的服服帖帖?”
裴旻不想当曹操,也不想当姚崇,一个真正合理的庙堂必须容得下反对的声音。
一言堂确实便于行事,但是从长远来看绝对是弊大于利的。
为什么强势如李世民这样的皇帝会收着自己的杀心,不断的纳谏?
就是因为这位明君知道,人总有犯错的时候,不可能事事都是十全十美。
在关键的时候,有一个反对的声音,远比满屏的赞美歌颂更要有用。
忠言逆耳利于行,古人的教诲是不会错的。
作为一个与秦始皇、汉武帝一列的皇帝,李世民的功绩未必能胜过他们,但是自身放的过错,绝对要比前两者少。
这也于满朝的谏官,密不可分。
裴旻绝不希望自己的主持的朝政,最后变成一个敢说真话的人都没有的地方。
“林甫就让他呆在凉州吧,他的手段过于刚硬,不适合现在的局面。”
裴旻嘀咕着。
之前将李林甫叫来帮着自己对付王鉷,是因为自己远离庙堂,而对手又涉及李隆基。
自己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完全掌控局面,这才需要动用李林甫的才智。
今时不同往日。
现在他已经是当朝首相辅政大臣,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主,庙堂中除了皇帝、太子就数他最大。
这种情况局面,别说一个王鉷,就算十个王鉷也不是他对手。
叫擅于政治内斗的李林甫,不如叫长于行政的张九龄。
何况李林甫也是一个隐患,让他留在凉州,远比来长安更加安全一些。
念及于此,裴旻下定了决心。
张九龄在青海湖干了两年,根据他的来信所述,青海道的建设已经上了轨道。
而且颜真卿经过这些年的学习,政治水平,大幅度上涨,领悟之快,让张九龄都大为吃惊,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慨。
将青海道的事情交给颜真卿处理,也能磨炼他独当一面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