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秦督,我们只查了刘锦峰从军以来的事情,但对他的过去一无所知?或许,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陈明遇沉吟着说出自己的意见。
一语惊醒梦中人!
程度眼睛一亮,身形一挺,行完军礼便兴冲冲的跑去调查。
于他而言,别人的军功在战场,而他的军功在官场,除去害群之马。
刘锦峰的事情让秦浩明隐隐有些不快,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然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抛开刘锦峰是否有其他问题,军中争权夺利总是免不了。
现如今,在他的队伍中,文武官员当以张云、卢欣荣、董长青、洪迪新、阎应元等人为第一梯队。
而第二梯队的人目前都差不多,至少从职务上来讲,基本是千户级别。
这也是他有意压制众人的结果,否则,仗没有打多少,一个个都是守备总兵,那以后还了得,岂不个个都成了骄兵悍将?
赵大友已经是骑兵的千户,如果再往前一步,那就是指挥使或者守备,战时可以统领三个千户的兵力,也就是三千战兵。
秦浩明觉得,三千多人在会战时用处相当大,但如果放在某地很可能受制于兵力不足。
而将来迟早会有东征西讨之事,把格局局限于大明总兵领正兵营三千人左右的数字上头,并不算高妙的想法。
明军统帅,也可能有领万人甚至数万人的,但那多半是战场军职,平时管理调度的只有自己的正兵营。
上了战场,需要别的将领加以配合才能打仗,这固然是大小相制,不会有将领轻易谋反。
但也使明军将官调度不灵,所以必须要有文官统筹大局和兼领后勤,这就是以文驭武。
以文官驭使武官,如果文臣是洪承畴和孙传庭、卢象升那样的人物,自然是比起纯粹的武将更有优势。
但文官之中,更多的是袁崇焕、杨嗣昌一类的无用之辈,既驾驭不了武将,亦不能打胜仗,这就是左右两失的弊政了。
对于军制的改革,秦浩明思考了很久,今后不管如何,以文统武决然不行。
总督府这里,估计会在守备之上再置军,每军一万多人,以鞑子和建奴的实力,一万多人都可以坐镇一方独挡一面了。
这也是战争形势发展到如今的必然之事,非人力可以左右。
如此一来,这次大战对每个人都是机会,都渴望建功立业,为自己的仕途铺就一条金光闪闪的坦途。
但在秦浩明的心中,军功是一方面,忠诚和心性又是另外两个方面。
这次骑兵和夜不收之间的冲突,秦浩明在第一时间便得知。可他刻意压制,目的便是想观察李想和林大友的处理结果。
应该说,林大友在他心中失分了。
纵使他受到刘锦峰的蛊惑,但为将者和小兵争夺女人,且是在无理的情况下,如此做法委实让秦浩明大失所望。
这样看来,林大友终究出身底层,由百户骤然到千户,心态失衡,有点暴发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