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刘涣一行离开“lv之家”,又去瞎晃一番,认真收集市场状况。△↗頂頂點說,..
等到第二天时,果然日照山河,阳光刺透了雾霭……涣哥儿心情大作,带着众人不多时来到自以为是的“曲江楼”上,他低调地找了一个位置,透过人烟瞩目远眺,见得大江西去,烟轻雾重之中,波涛滚滚,荡起江上船只起伏不停,就是有文艺心绪的人,见了这般情景,也必豪气顿生……
“兄台们,官家又颁了圣旨,尽刊载在这江南日报上!”
“快快来听听,又是甚么利国利民的信息?”
“呵,据信州鹅湖山下的学堂建好,太子殿下亲自题写赐名,叫做‘鹅湖书院’,陛下近日听闻太子汇报,亲诸多学识渊博之人做那书院的先生,赵汝愚赵大人兼任‘山长’……”
“赵大人学识渊博,又是皇室宗亲,兼任山长自然无可厚非,这有何稀奇的?”
“哼!兄台唐突,容我把话完!你们定不知道,陛下还亲命了一人为书院先生,那人便是史浩史相公!另一人却从未听过,叫做张年丰!”
“嘿,兄台乱甚么?你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
“哦,如何讲?”
“高贤们,据那籍籍无名的张年丰大有来头,陛下除去任他为书院先生以外,还让他兼任‘副山长’一职,这正副之分,在书院当中,可不多见啊。陛下此番用意,却是有渊源的!你们可知那张年丰甚么来头?”
“甚么来头?你也卖关子,烦死人了!”
“哈哈,兄台们真是急性子!据那张年丰,便是鹅湖山刘秀才的祖父呢,刘秀才是何人物,还用我多么?”
“哦……原来如此,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甚么一人得道?那刘秀才而今还无半个官职,更为科举中榜,你这话得可不对!只是他才学了得,名震临安府倒是真的……可也奇怪,据我信州的好友来信,刘秀才早已不在鹅湖山,去向无知呢……”
“哦?这可怪了,刘秀才不是赵汝愚赵大人的堂前弟子么,怎可能好端端的消失了?”
“嘿,消不消失且不敢多论,可他离去之前,曾留下惊天一笔!”
“惊天一笔?”
“兄台们,刘秀才消失的前日,尽在鹅湖书院留下一篇启蒙之学,那文章对仗得体,押韵上口,简简单单的字句之中,当真是惊世骇俗!”
“写的甚么,来听听?”
“这也是报社刊载,容我读来!”
“快些快些……”
“人之初、性本善……”
当下一个秀才模样的人朗朗读来,把刘涣盗用的“三字经”读得抑扬顿挫……
这可惊呆了众人!
“天了天了!传闻那刘秀才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他那脑子中到底装了甚么东西,莫不是文曲星转世?”
“嘿嘿,我等也只是猜测,哪里晓得具体由来了?曾闻刘秀才此文传到临安府,史浩史相公心生怀疑,故不远千里前去鹅湖书院看个就近,他到了一看,正见得是刘秀才真迹,当刻一连了一十三个‘好’字……你们想想,史相公是何等人物?那是当过宰相的人啊,满腹诗书自不多,可见得刘秀才之字句,尽然找不到话,只是频频称好……呵,还别论,史相公回朝以后,将此事一一向陛下了,陛下笑而不语,问史相公意欲何为?史相公立马跪地请功,请求官家赐他到鹅湖书院做个先生!陛下立马答应,但有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陛下,‘要你去做个先生不是不可,但你到了鹅湖书院,难免大材用,你要给朝廷研究出一个可行的教育之法来’……史相公自然应允,欢天喜地地去了鹅湖山。这事引起轩然大波,临安府的达官贵人,尽皆派了自家子弟前去求学……”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对了对了,那赵国公的‘石头记’刊载到了第几章了?”
“哎……我费尽千辛万苦,才抢了报纸的头版,二版以后的,还未见着呢……”
“哎……”众人长叹一声,大觉得遗憾,只好翘首以盼,等着新一期的报纸全部公诸于众……
便在众人感慨之时,忽听得人群中传来一声感慨,却道:“哎,信州之地何德何能?真是人才辈出,反而放眼江陵府,咋地不见个把出类拔萃的人物,可悲可叹啊!”
众人循声望去,正见得一个凭栏远眺的清秀少年郎,目不转睛地盯着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