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鹅湖村里很忙,因为祭祀灶神菩萨的日子到了,称做“祭灶”、“送灶”。
这是汉族的节日习俗,在汉代时期是选在夏初,到了晋朝,不知什么原因,却将之定于了腊月二十四日。官家百信,不论平穷富有,都要准备蔬食饧豆来祭祀灶神。
有需求,便就有市场,于是乎,在那几日,市井集市之间大有商人贩,叫买着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等物。
到了夜里,人们在自家的床底下上蜡烛,称为“照虚耗”,目的是为了驱除秽邪鬼怪,保佑平安。
有意思的是,人们深信,灶神会在此日踏上天庭,向天帝禀报一家的善恶之事,人们哪里敢大意,要是不服侍好灶神菩萨,他老人家到天上去告状,岂不是会有无妄之灾?
灶神上天去处理完公事,也是要下来凡间的。故而还有一道接灶神的程序,时间却是在除夕……
刚刚祭祀完灶神,第二天又要祭祀食神。
二十五日,人们煮红豆粥来祀食神,那粥又称作“人口粥”,家里养得有猫狗之类的动物,主人家祭祀完毕,也会分一些红豆粥给它们……
固然,这些礼仪祭祀活动在刘涣看来,到底是封建迷信,不过他对那气氛极为欢喜,沉沁在农人真诚的活动当中,他看到了质朴,看到了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传承。
纵然是迷信,却也是人心地里面的信仰。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信仰是何其重要,信仰之力更是不容觑的。
夜里面吃饭时,张老头的家中灯火通明,刘涣三下五除二吃完,刚想回屋休息,却被老头叫住。
“你那户籍之事真是麻烦,好在理正没有为难,到底是办下来了,我报给官家的凭据,你与我为同一户口,却是乡村户,等到将来你有了出息,就把乡村户帽子摘了,变成了坊郭户、再变成‘客户’、变成‘主户’,一直到‘坊郭上户’……那时,我也沾了你的光!”
“爷爷,其实那坊郭上户也不好,还不是要承担劳役、缴纳屋税、地税等赋税,好不自在。若有可能,还是封侯封爵、封王封地的好,自己有自己的天地,那才是人生美事。”
“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官家给你饭吃,给你房子住,那便是皇恩浩荡了。你真是孩子气,尽些大话,那封侯封爵岂是那般容易的。”
“哎呀,爷爷你又来了,其实在涣儿心底,住哪里都无所的,只要能永远相伴您老的左右,我什么都心甘情愿。”
“啪”的一声,老头闻言,愤怒地拍了桌子,道:“没用的东西,我一个耳顺之年的苍老匹夫,有什么值得你长期相伴的?你若是这般没有志气,乘早滚蛋吧……那永平的理正读了你的‘卜算子’,还夸耀你的文笔和才华,你定不是池中之物,承诺应试之时,愿意为你举荐呢。你倒好,不思为官为民、出将入相,却挂着一个假孝道的名声。常伴我左右么,告诉你,我不稀罕……依我看来,你这这几日和村里那些个顽童耍疯了,连自己的满腔抱负也给遗忘了。”
“哎呀,我的爷爷,明武大人,百善孝为先,我想伺候你,有什么不行的,难道这份可昭日月的孝心,你就不接受么?”
“滚,少这些可昭日月的鬼话,人若没有本事,博不得功名,读书何用?”
“读书就是为了当官么,咋地您总这般认为?”
“怎么不是这般认为,那你读书何用?古人言……”
“哎呀哎呀,打住打住,爷爷,我错了,千万别再古人那一套了。子听您的话就是,一定好好读书,当个大官。您宽心、您宽心……”
“哼!这便对了,你这子,非要与我辩驳,又有什么出息。有这嘴的功夫,还不如多写几首诗词,你那卜算子,理正可是欢喜得很的。”
“啊?您……您老把我那歪诗送给永平的理正了么?”
“咋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大丈夫当知能屈能伸,不送东西给人家,人家能帮你落户定籍么?”
“额……好吧,我去睡了。要不那灶神菩萨见到我这般情形,向天帝告我顽劣,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等等……还有一事,你记下了再去。”
“爷爷……”
“少矫揉造作,我不吃你那套。记住了,以后不许再这般饮酒了,好端端的儿郎,喝得是烂醉如泥,全无半斯文。前日若非我来得早,你还不闹翻了天?”
“是!孙儿省得了,孙儿知错了,孙儿定痛改前非,孙儿告退了……”
夜深沉的毫无动静,就连张老头养的那十几只鹅,却也安静地进入了梦里。
刘涣想不明白,为何这些时日以来,自从认了老头为亲之后,老头的脾气尽无端端地暴躁起来,他想不明白,只是在心中暗暗惦记,“乾道六年终于要过去了,我也长了一岁,再过三年,便是淳熙二年,那时我一十七岁,风华正茂呢,到时候朱熹和陆九渊也该来鹅湖寺了……哎,十七岁老大不了,是做官的时候了……”
想着想着的,困意来袭,他被俘虏到了梦中……
翌日,刘涣练完刀法和太祖长拳,就看到一个女娃火急火燎地跑来。
“涣哥儿、涣哥儿,不好了不好了……”
刘涣镇定住那女娃,道:“丫头,你声些,我爷爷在晨读呢……”
丫头一听,果然院中有隐隐读书声传来,当即心谨慎起来。
“涣哥儿,你可得救救我父亲啊!”
“你父亲怎么了?”
“哎呀来不及了,边走边吧……”
原来这丫头姓杨,是村东头杨三叔和张婶的幼女,取命叫做满仓,意予“收成堆满粮仓”的愿望。不过村里人没文化,都不叫她的名字,只是丫头丫头地叫唤。满仓的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哥哥的,大哥从军战死,二哥活到八岁时被河水淹死……她长得一方瓜子脸,双眼水灵灵的,话乖巧,平常最听张婶的话。
丫头今日来,却是因为他的父亲。
原来,隔壁村里面有一户姓李的人家,和丫头的父亲杨三是表亲。李家一直是由一个老头主掌家务和钱财,李老头膝下有三个儿子,一直靠养山羊为生。
本来好端端的,李老头的三个儿子却集体“逼宫”,要分家。老头无赖,只好随了三子的愿望。
三子最看重的是那十九只羊,分家时各执一词,互相不能礼让,争来争去,终于争到了一条路上。可是得到了具体的意见后,却把自己陷入了“死胡同”中——无论如何,也分不清楚那些羊,更别论其他的琐碎财物。
无奈,三子找杨三去主持公道。杨三这人吧,好大喜功,爽朗地答应了。哪晓得,他一到现场,听见了具体的事情后,无论如何绞尽脑汁,都是不得其法……
这可好了,三子全把怨气撒在了丫头的父亲头上。是不解决这一难题,以后再无表亲一,还要为难杨三……
刘涣感到之时,那李家院坝之中,被围得水泄不通……
他只好使出“真功夫”,才牵着丫头的手挤进了人群。
“爹爹,我把涣哥儿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