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述和沙俄皇太子尼古拉礼节性地会面,尼古拉给李经述简单介绍了一下沙俄乌赫托姆斯基亲王等随行的人员。李经述大致搞清楚了沙皇的护卫情况,尼古拉他们一行谁也没想到在日本会遇到刺杀行动,没有戒心。
李经述心里很高兴,心想沙俄的王储如果在日本遇刺如果身亡,这肯定会引起俄日两国之间的战争。但他面不改色,表面上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年轻的尼古拉当时还没结婚,但这时就有了在远东争夺霸权的愿望,在他看来,日本、朝鲜都是弹丸小国,只有中国才有能力和俄国抗衡,他通过翻译向李经述打听中国在朝鲜的驻军情况,李经述笑着说:“我们有袁世凯将军和二百万华人在朝鲜,如果有需要,朝鲜可以是中国的一个郡县,人人都可以是战士。”
尼古拉还向李经述了解日本的情况,李经述说:“小日本以前也是中国的地盘,日本人穿的衣服,和服,就是中国汉朝时老百姓常穿的衣服。日本的男女还喜欢打野战,所以姓氏都很奇怪,什么山下,桥下,田外。最有名的是艺伎,不知道太子陛下有兴趣吗?”
尼古拉哈哈大笑,没有回答。当日,“亚历山大”号继续停泊在江边,晚上他们上岸观看了广东的粤剧,深夜回到船上。
第二天,两广总督李瀚章在广雅书局大摆宴席,招待俄皇太子尼古拉及其随行人员。宴毕,李经述与广东巡抚刘瑞芬、按察使王之春等官员列队与尼古拉同行,十来个俄兵沿路擎枪作乐,极形热闹,李经述一直把俄太子送上船。
当时,广州来来往往的商船很多,贸易相对内地比较发达。尼古拉在广州玩了三天,到白云山、上九街等地买了一些南洋产的香料。4月8日,俄国王储一行于离开广州,经福建、吴淞口驶人长江,直下汉口,去看一看大武汉,李经述一路陪同。
在路上,李经述给湖广总督张之洞发了电报,说俄国皇太子尼古拉马上就到汉口。湖广总督张之洞早已收到李鸿章从总理衙门发来的指示,让他“优加款待”尼古拉一行。
张之洞心想,这正是向李鸿章和洋人展示大武汉形象和自己政绩的大好时机,于是精心准备。
早在1889年10月12日,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黄道吉日,张之洞在广州交卸了两广总督篆印,经过一番打理后,他登上了一艘名叫“粤秀”的轮船,从此离开了广州。粤秀轮驶出珠江,进人大海。阳光下的海风湿润而柔和,让人沉醉。船上的张之洞踌躇满志,信步甲板闲看海上景色,他是下决心要到大武汉干一番事业的。
这时候的张之洞,已经52岁了,这是一个人最成熟的岁月。历经了清流党的高谈阔论,历经了山西巡抚的兴革岁月,历经了两广总督的对法作战,阅历早已促使张之洞由一个空谈者已然成为一个实干家,而湖广总督的高位,让张之洞决定要放开拳脚,重塑大武汉!
当张之洞抬腿由司门口踏上岸时,武汉这座城便也注定了命运的改变,这种改变为武汉奠定坚实的工业基础,以使它的繁荣延续百年。“粤秀”轮船抵达武昌司门口时,已是1889年11月25日。时节已经是深秋,江上的风也已带着丝丝的寒意。张之洞在湖北巡抚奎斌率领的各大衙门官员的迎接下,踏上了武昌的土地。
张之洞到武汉后,马上主持修建芦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为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城打下了基础。而且为了修铁路,张之洞在武汉开办中国人自己的炼铁厂,还计划开办汉阳兵工厂。总之,在晚清这样一个人存政兴,人亡政息的年代,张之洞全然以他个人的能量使得地处内地、经济封闭保守的武汉拥有它生平最大的一次改变,渐渐有了名气,所以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也想到大武汉走一走瞧一瞧。
尼古拉的船在长江上还会行驶几日,张之洞决定临时搞一些面子工程,在省城外塘角防营边建造东西牌楼。租界各华商在码头上搭盖西式方亭,中央高悬俄国的国旗,四周悬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各国国旗。而在马路两边皆立白色木竿,拉上丝绳,上悬彩灯,西商各自备办各式彩棚。
当时武汉平民百姓平日里也没啥好看的,一看大街上张灯结彩,于是结队去参观。张之洞还担心老百姓好生事端,在洋街两头设栅栏,阻断行人不使人内,以保证俄国太子等人安全。各码头也分别搭设营棚,以阻止行人上下。此外派出200多名营兵,沿街荷枪巡逻。
4月20日清晨,俄国“亚历山大”号驶抵汉口码头。当俄皇太子等贵宾乘轮抵汉时,张之洞听说李经述在广州派了军舰鸣礼炮迎接,也不甘落后。武汉当时没有舰队,没有大军舰,张之洞便亲率9只轮船欢迎俄皇太子,其中包括向南洋水师借来的“保民”、“测海”二艘军舰。
“保民”舰和“测海”两艘军舰属南洋水师。“保民”舰的主要武器是2门150毫米口径克虏伯炮、6门12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炮、5管37毫米口径的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测海”炮舰是江南制造局造第3号舰,徐寿等设计监造,舰长56米,宽9米,排水量只有600吨,采用普通卧式蒸气机,航速只有9节,主要武器是1门12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炮和4门克虏伯小铁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