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3看书网 > 龙之海上帝国 > 第367章 南征北战(32)企图(中)

第367章 南征北战(32)企图(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台风连续三天袭击了台湾海峡,掀起的惊涛骇浪使得海面上的一切人类活动都停止了。

人力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在这个风帆战舰时代,这是航海者深信不疑的真理,信鸽也是大自然的产物,在这样的狂风肆孽的天气,中华公司澳门情报部门放出的小小鸽子沒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当尹峰接到通讯舰海胆号从澳门带來的情报时,台风已经过去了。

尹峰手下两大情报部门头目中,军情部总管曾瑞亲身涉险去了东北,而为了搞清楚大明朝廷练新军的情况,负责国内情报的公司商情部总管林晓亲自去了江南,海胆号送來的有关官府在澳门购买西洋大炮的情报,使得尹峰立刻将其与南京徐光启、熊廷弼等人开始练新军的情况联系了起來。

尹峰立刻写了份信,让通晓多国文字的李丽华翻译成荷兰文,派海胆号立刻送往澳门:他明确命令李锦继续与澳门葡萄牙人谈判,同时与余安福一齐搞清楚官府购买大炮的详细情况。

他回忆了一下,在原先的历史时空中,主张购买西洋大炮的就是徐光启,为的是对抗东北后金八旗兵,而此次明朝官府买大炮的行动,也极有可能是徐光启主持的。

对于火器技术在明朝官府控制区内的发展和普及,尹峰其实并沒打算加以限制,中华军的技术水准相对周边各国已经强得太多,甚至相对欧洲列强,其火器技术水平至少也已经超出几十年,对于同样是中国人的明朝官府引进先进火器技术,他是乐观其成的;问題是他现在代表着中华公司以及台湾、吕宋、南洋等新兴海上势力,在这个武装海商集团的骨干成员心中,最终的目标是战胜明朝取而代之,尹峰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毫无牵挂的穿越者,而是被其身后一大帮新兴海商、在战争中尝到了甜头的中华军军官团拥戴的海上霸主,因此,明朝在军事上的任何一点革新的企图,他都必须深入了解,并且加以控制。

实际上,他并不相信徐光启练新军会有什么大的成效,原先时空中的历史事实可以证明:孙元化的火器部队最后不是因为武器技术落后而战败,而是因为缺粮饷和遭到文官的侮辱,导致一场兵变,从而轻易瓦解了徐光启十多年练新军的努力,最后,徐光启花了多年心血培养出的火器部队的主力,全都投靠到了后金这一边,成了汉八旗的“乌真超哈”(重火器)部队,总体上,这场火器军事革新之所以夭折,是因为明朝的文化传统和自身政治制度问題。

不过,既然徐光启这一次练新军是为了对付中华军,尹峰作为中华军总统领,台湾、琉球、吕宋、南洋的统治者靖海王,必须得搞清楚这一支新军的情况,所以,在得到澳门的情报后,尹峰紧接着又把刚从南洋调回來的麦小六派往江南,配合林晓打探徐光启新军的情况。

麦小六在南洋忙了十年,现在南洋大局已定,终于能够返回台湾了,他因特等功而被奖励了五万两银子,成为了公司股东,而且还被升为上校,担任军情部副总管。

他在南洋娶了爪哇华商林家的女儿为妻,也跟着他随着尹峰一齐返回了台湾,尹峰为他置办了一所大宅,让他休息了几个月,结果他差一点闲出病來,终于尹峰给他发來了出发去江南的命令,麦小六兴冲冲地出了台湾港城,來到了中华军水军总基地:原名为魍港,现在叫台湾军港。

由于中华公司能够制造巨型战列舰的船厂只有台湾军港和吕宋岛的甲米地,因此南洋战争结束后,三大舰队的很多大型战舰都來到军港进行维护,绝大部分维修任务都由座落在台湾港北的台湾军港船厂承担,这个船厂规模很大,已经伸延到了台湾港北岸,这儿有可供造船、维修之用的干坞,有放置在敞棚中用以进行干燥的成堆木材,有自台湾山区砍伐下來的、用河水飘送來的可用于船桅及帆析的大圆木,它们都贮积在池塘中,还有锯木厂、铁工场、制帆棚以及长达一里的制绳索的走道,同时,还有一处小型的青铜炮铸造厂。

在军港周围,工人们每日不停地在机械上用手摇制各种规格的绳缆,这儿还有來自福建、浙江、广东沿海的船匠们,包括了各类熟练的航海技工,他们许多人对舰船的一切了如指掌,负责这个船厂一切事宜的是水军总管麦大海,技术总管是泉州老船匠林老大、副技术总管是一名荷兰籍的工程师,在军港以北,开设有海员技术学校和中华军校水军分校,大批年轻的学生在这里上课,经常就在船厂内实习帮工。

在这暂时的和平时期,新舰的建造工作退居次要位置,一支支技术人员的队伍都在为飞字号、远字号战列舰服务,他们的人数可能达1000以上,每艘战舰都有自己的木匠、缆工和制帆人员,每名水手都懂得怎样接绳、拼板以及给漏水处捻缝,一艘艘锚泊中的战舰上,蚂蚁般攀附着的黑压压人群在不断上上下下,在舰上的吊架下换上新桅杆,一伙伙人攀附而上,在桅上重新安好索具,还有无数的人在吊装新的拉发式舰炮,拆装旧式大炮,一些少年也在忙碌的人群中,十几人一群由师父带领着,正在现场教学,人群中不时闪过几个高鼻隆目、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他们和周围的中国人工匠非常和谐地谈着话,一齐干活。

岸上的制绳走道内,机械咕嘟作响,用黄牛拉的绞盘拧制成几里长的绳索,在制帆工棚里,甚至有很多平埔族土著妇女很有耐心地盘腿而坐,用棕绳和针缝帆布,声音最大的莫过于木匠、捻缝工、铁匠的敲击声。

疍民子弟麦小六对于这种船厂的忙碌景象,即熟悉又陌生:他自小也学过造船技艺,可是从來沒有看到过这样大规模的船厂。

麦小六在军情部一名小军官的带领下,穿过忙碌的工厂区,來到了码头船坞区,小军官也是海南疍民子弟,指着一艘刚刚新鲜出炉的飞剪船用海南土话说道:“就是这一艘船了,大王已经把它命名为海风号,今天刚刚完成了最后的检测,今晚麦大哥您就可以坐着它出海了,”

麦小六点点头,兴奋地说:“好极了,我还沒做过这种通讯舰呢,听说这是大海上跑得最快的船啊,”

小军官哈哈一笑:“那是当然,这是船主、哦,大王亲自设计制造的船,用得是最好的料,这十年里也就造了五艘而已,这就是第五艘,您这是去哪里,”

麦小六那张在南洋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嬉笑之意:“小家伙,这是你不该问的事,忘了军情部的规矩了吗,”

小军官脸一红,立正敬礼:“您的水手都已经在船上了,我的任务已经完成,祝麦大哥一路顺风,”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