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甚至连玛甘蕾也无法满足浮士德对享受尘世生活的渴望,他又开始了新的追逐。
通过魔鬼摩非斯特与酒室伙的饮酒作乐。歌德肯定了人类自身的现世享受。
然而又通过玛甘蕾肯定了爱情的无私与纯洁。
浮士德之所以既不满足于书斋生活,又不满足于享受。正好是精神需求和**需求之间的冲突造成的。
浮士德有两种冲动。他感叹“我们精神的翅膀真不容易,获得一种**翅膀的合作,可是,这是人人的生性”。
浮士德的痛苦,来自这两种需求无法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的痛苦。
之后,他又经历了政治生活阶段与对古典美追求的阶段。
随着与玛甘蕾的爱情生活以悲剧结束,浮士德逃离现实,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为目的的古典美,回归希腊。
作为一种受到羡慕的古典美的典范,在那个故事产生的时代的西方世界里,古典美学家希望让人性重新回归到古希腊“和谐”与“静穆”的境界,以克服人性分裂、克服困难。
人们认为人应该在婴儿时就回到古希腊,接受古典美的熏陶,形成完善的人格,成年以后将这种人格带回以完善自己的民族。
浮士德与海伦之间的结合生产出了欧福良,表现出故事的创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找回古代那种完美的人格。
歌德饱学的形象代表着近代社会科学的极大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理性思维追求。而海伦则代表着历史中那种无法通过理性逻辑推理了解的部分,无法征服。
然而欧福良很快就夭折,以及海伦的离去表明了近代科学并非万能,理性强行超越自己的应用领域将无可避免的遭到失败。
最后通过“填海造陆”,浮士德,或者那个故事的创作者感受到了理性的力量,或者弥补了理性无法触及某些领域的遗憾。
至于与魔鬼的协议,故事的创作者让天使用爱火把魔鬼打败,上天将浮士德解救,最终结束全篇……
相近的境况,刘行很清楚自己这样一个根本不属于这时空的“天外飞仙”即便是想要去找一个真实的、强大到连天庭都无法制衡的魔鬼来定立一个灵魂置换的契约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即便是真有那种可能,刘行更加清楚的是自己不是那个浮士德,本心上不会允许用自己本性中的真善美和灵魂去交换一时的成功和享受。
不能为了置换丢失自身的美德,因为自己没有上天的怜悯和天使可以来搭救。能做的,只是坚守本真,做好自己……
凝思中想过浮士德的故事,到了再抬头看向那宣徽使时,刘行却做出了决定、一个绝对不做浮士德那样人的选择。
“朝权之争我宁可放弃,也不会再让自己内心深入每日负疚。”
望着那宣徽使,刘行语气沉重却很坚定地道:“江山与美人,我宁愿选择美人。权利与真我的本性,我宁愿选择本性不丢。你休要再多了,我不会接受这桩婚姻、不会用自己的灵魂去换取日后争夺朝廷主导权的筹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