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很是矛盾,就算是这样一位海内知名,德高望重、身受士人敬爱,且又谦逊谨慎的大儒,怎么会陷入这么一场错综复杂的政变漩涡中的呢?
荀彧回忆着自己是如何跟这件事扯上关系的,这让他不由的又看了看曹操临时前硬留给他的密信说起。
这也许是天意,曹操临死前的私心造成了荀彧今时今日的一切。
记得那时在曹智还在出兵赤壁时,有一天,突然国丈、辅国将军伏完的亲信手下城门校尉樊普带着一封信来到荀彧的府上,要送上一封十分重要的信。
说实话,这些年荀彧在交友和访客上十分谨慎,他既不结交皇室宗亲,更不和曹氏宗亲多加往来。荀彧是个深知避嫌的道理,也一直做得很仔细和小心谨慎。
面对可能是皇后或是国丈写来的信,荀彧想看又不想看。和皇后一家扯上关系,毕竟他们是献帝身边的人,他有必要避嫌。但伏家的人现在又是有名无实权之人,就算看一看这封信,和他们产生一些往来,在荀彧想来其实也是无伤大雅,或是无足轻重之事。
最终,荀彧还是接过了信,匆匆一阅,就知道了是伏皇后写给他的。
内宫嫔妃与外臣结交,本是不该,但看完信的荀彧还是对这位比献帝大四岁的皇后,很是同情和失望。
皇后在信中,对这位朝中重臣,先是大吐了一番董承一家被诛时,亲见董贵人惨死宫中的场景,让她不寒而栗。
看到这段的荀彧还是有些同情深处乱世的伏皇后的惶惶不可终日。作为前朝阳安长公主刘华的后裔,当朝汉献帝的妻子,一国皇后一直就没享受过母仪天下的尊重和威严,还要眼睁睁的看着同为嫔妃的董贵人被朝中大臣逼死,的确是让一国的皇后深感不安。
说来伏皇后也是一路经历了这乱世,才成后的。她进宫是在汉献帝刘协被董卓挟持到长安,伏寿才被应召入宫。虽然第二年,就被立为近皇后。但当时十五岁的伏寿,因为时局动荡,可以说伏寿自从被立为皇后后就没过过一天安稳日子。后来曹智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和伏寿在许昌得以定居,日子应该说比之之前好过了些。但后来汉献帝想恢复皇权,写了一份密诏想集结董承等人诛杀曹智。可是此事被曹智知道了,他便发动了一次血腥的平乱,杀了参与此事的几乎所有的人,和与之相关的人,后宫中的多位妃嫔因此收到牵连而丧命。
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后,对荀彧述的这番苦,荀彧多少有些同情和理解。
荀彧当时也不主张曹智那么残忍,诛杀了董承一家,更不该因为董承之罪,牵连董贵人和后宫那么多人。并且事后荀彧才知道董贵人腹中已有龙种,这种近乎残忍的做法,是荀彧这种有识之士不忍看到的。
但后来荀彧很快理解了曹智的做法,毕竟有帝王之术的人,行事肯定要凶残些,否则怎么保证今后的统治和威信。并且当时荀彧知道曹智和他一样也是事后才知道董贵人腹中有喜之事。
而且董承等人是在太过分,曹智怎么说也是个明主,正带领他们走上一条统一和复兴之路。尽管最后皇帝谁来当还不一定,但是这对结束天下纷争,还黎民百姓一个安乐家园,的确是不易的千秋功业。这群人却因自身的妒忌,而妄图加害曹智,这些人说白了是有些死有余辜的。
荀彧在同情皇后、国丈的遭遇时,也只能让他们去怪罪那个指挥痛哭流涕的汉献帝。怪只怪他们没一个坚强的好丈夫,一个能照顾遮阴老丈人的好女婿。
说实话,荀彧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是拥护和支持汉室的。但汉献帝的懦弱又是他这种人一次次的经历失望,早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他的思想也在早几年就有了改变。
但是荀彧随着信件往下看,又是满目震惊了。伏皇后用极其低劣的词句,在责骂曹智的残忍、卑劣时,又提出了要荀彧辅助他的父亲伏完铲除曹智的野心。
这在荀彧看来是可笑和厌恶以及憎恨的。
荀彧可笑伏家父女不自量力,厌恶他们不知天高地厚,憎恨他们董承一家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就要不自爱的步其后尘。
荀彧义正言辞的让樊普回去转达他的意见:第一,曹公不是如皇后说的那样比董卓还坏的贼人,第二,曹公迎驾侍奉帝架在侧,是对汉室有功的,否则你们这一家子还在外面颠沛流离呢!第三,曹公平定袁术、吕布、张绣、刘表等各路豪强,是结束国家乱而有治的正确和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