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说出来的老实话往往伤害力更大,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或者是从不想圆滑的去解决问题。张文收就是这一类老实人,但他的老实其实不代表他傻。只是他做事更加实事求是,有点迂腐。
但正因为如此,他对上不能溜须拍马,对下也不会目中无人。
若你以为张文收老实是个傻子,那你就铁定看错人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做人的方式,或许张文收这样的人可以欺之以方。但你却又不得不承认,太常寺里口碑最好的就是张文收。无论是清关还是昏官,对张文收此人都有极大的好感。逢面时都会拱手笑呵呵的唤一声‘张大人’,相比较郭善这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家伙而言,张文收为官更加符合为官的中庸之道。
李世民显然也是知道张文收的性子的,所以没对张文收动怒。而是一拍桌子喝道:“他郭善有脸想娶长乐公主?”但一想到这样未免打断张文收的话,李世民一摆手让张文收干脆继续说下去。
张文收又道:“臣也以为小郭大人不适合尚长乐公主,臣以为二者年龄相差颇大,若让小郭大人尚长乐公主实不符合阴阳之理。”
这句话说的好多人都翻白眼儿,暗想这是年龄相差的问题吗?这是血统、身份的差距啊。长安城多少官宦子弟想娶长乐公主啊,哪一个不是身份尊贵的人物?长乐公主何许人啊,那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公主。是深得皇后和皇上喜爱的公主,加之又是嫡系长女,这又是与其他公主不一般了。娶了她,绝对能‘镇宅’,至少可保家族数十年太平而不失宠。
本来许多官员没见过郭善,但此刻从张文收口中,许多京外官乃及在京任职的未曾见过郭善的人物也终于知道了郭善这么号人。而且脑子里已经把郭善打成了‘不知死活’‘厚颜无耻’等标签了。
李世民多聪明?这个时候没有插张文收的嘴,真希望张文收这厮早点把郭善买粮的事情交代清楚,也怕张文收乱七八糟扯出更多闲话来。因为李世民是比较了解郭善这个人的,当着自己的面有时候郭善都会说些乱七八糟的话,而背着自己郭善真不知道能说出多少有违礼制的话来。
听张文收继续说:“我便告诉小郭大人说‘小郭大人莫慌,我看你与和顺公主年龄相若。既然圣上有意将和顺公主下嫁予你,那自然是天赐的姻缘呢。’我本是安慰小郭大人,但哪知道小郭大人听了我这话后更是嚎啕大哭说‘什么天赐姻缘?老张大人你有所不知,前几日皇上还逼着我娶和顺公主,但今日皇上却召我进宫告诉我另觅亲事去。且老张大人你有所不知,在此之前我曾跟一女子求婚,却因为皇上一旨恩赐,我那位红颜知己只好渡海回乡,不在京城住了。’”
说到此处,众人都是‘咦’的一声,然后转脸与旁边的同僚窃窃私语起来。
文武百官们还是相当八卦的,他们显然也没料到在和顺公主下嫁的背后竟然还有这么一桩事儿。
李世民确是干咳了一声,别人不知道这事儿,但是他却有些许明白。暗想原来当初郭善说已经与人有了婚约的事儿却是没有骗我的,他毕竟没理由骗了我之后还去骗张文收。
其实李世民哪里知道,郭善这个人说话十分真里必然要掺上个三分假。其实不独是他,而是几乎所有的人说话都难免颠倒一些事实。这既是语言艺术的加工,也是想通过艺术而把自身形象进行再造。
就跟北方一些人跟人说话时,跟人头一句话里总带着一句‘我不是跟你吹啊’,南方一些人则喜欢讲‘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郭善说话综合了一切特点,他本人说话从来不太实事求是。把王苏苏说成他的红颜知己,这必然是口花花上的占便宜。至于又说那位红颜知己因为李世民的一旨恩赐而走,说的含糊。好似王苏苏本来是喜欢他的,而之所以告辞确实因为李世民逼得似的。其实知道详情的就清楚,事情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人家王苏苏对他这个小屁孩儿根本没什么兴趣,更别提什么相知的了。
本来是想查郭善买粮的事儿,但被张文收这么一打岔,愣生生变成了一场娱乐新闻大爆料了。
李世民自知这个时候不可能让张文收住嘴不说了,只好忍着让张文收继续说。当然,也因为知道张文收性格上的缺点,所以李世民能容忍张文收的啰嗦。如果是别人胆敢在自己面前啰嗦,李世民早把人给赶出去了。
噼里啪啦的又是半天的啰嗦,群臣差点没想把张文收一棍子挥出去。老张也终于慢慢悠悠的说到了正题上:“小郭大人说,他那位红颜知己曾经在豫州居住。又得闻那儿发了洪水,所以想雇船回乡。于是他那位红颜知己自己买了些粮食和布帛乘舟而去,而小郭大人未必放心,也从月饼坊中取出一船的月饼让郭家部曲护送随行,用已豫州赈灾之用。”
这话一出,御史们坐蜡了。
好多攻讦郭善的人都无语了,暗想不是要造反吗?怎么突然成了赈灾了?
李世民听言问道:“郭善拿一万石粮食,也是用已赈灾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