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种吴军明明知道幽州军要来,却只能慢慢的等待,这才是最折魔人的。
长久的等待,邓就能使人产生焦虑、急躁。甚至是精神崩溃。而焦虑、急躁,就会使人把错误。这就会对幽州军的进攻产生极大的便利。反正攻击的主动权现在都在幽州军的手上。自然可以随意调控。
而除此之外,军粮的补给,也是大军行进的一个关键要术。关羽的出征,本来就是一个计划外的战争。对于幽州的后勒供给,那就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而拿下汉中,还要继续平定蜀中,消灭吴军,这更是对幽州后勤部供给能力的绝大挑战。而诸葛亮临走时放的那一把火,尽烧汉中军粮。坚壁清野。这就更是对幽州后勤部的雪上加霜。使得幽州军不得不完全依靠后方的补给来作战。
幸的是,张鲁手下原先的那些官更,确实有不少的蛀虫存在,很是贪污了许多义仓的粮食,在幽州军廉政,以及双规和斗地主的治理下,全都起了出来,极大缓解了关羽大军的军粮压力。而且,诸葛亮坚壁清野的时候,汗宁以北的地界,早已经不再诸葛亮的控制之下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秋粮可收。这才让关羽大军有能力继续进攻。
故此,黄月英才会一面缓慢行军,进行攻心,引吴军把错误,一面等待秋收,抢收秋粮。
说实在的,此时黄月英也是相当的矛盾的。在黄月英的理智中,一方面以黄月英的谨慎来思考,应该是稳扎稳打。打下一个地方,就要稳定一个地方,同时集聚粮草,休养士兵。
如此,此时就应该按兵不动,并从后方调集粮草囤积。以及补充军卒,加强训练。待来年春耕之后,再次兴兵攻打吴军。才是上策。。
可黄月英的另一方面,同样也认为,己军虽然在汉中未稳。可吴军同样在蜀中也没有扎根。而且,吴军兵马,多是各地杂兵汇集而成。
若是给了他们时间进行整合,那战斗力将极大提升。到时候就更不好打了。而且对方有了长时间的准备,错后再打,邓伤亡只会更大。
思前想后,黄月英这才作了继续攻打吴军的谋划,坚决要把吴军的成长扼杀在摇篮里。
而与此同时,幽州军这种缓慢行军,也确实在吴军之中产生了一定的成效。
打幽州军一出兵,吴军上上下下就甭起了一根弦。大官提醒小官,小官提醒军卒。一个个都给我机灵点。小心提防幽州军突袭。
于是,这种战前的紧张气氛,早早的弥漫出去。但是,左等幽州军不来,右等幽州军不来。这一个人的精神,总不能老这么紧绷着啊。
正所谓:死刑不可怕。不过是咔嚓一下子。可怕的是死刑前的等待。
幽州军长生不败的威名,以及吴军接连几次的败阵,都在这长时间的等待压迫中,慢慢的弥漫开了。诸葛亮好不容易反借张任的忠义,以及挥泪斩刘磐激发出的哀兵士气,也被这漫长的等待给磨灭了。
而且,这正应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好不容易激发出来士气被这漫长的等待磨灭后,再想继续激发出来,那可更不容易了。
而这里面,犹以诸葛亮帐下的大将魏延更为急躁。
魏延因为刘磐之死,遭到了同僚的怨恨。所谓:兔死狐悲。诸葛亮帐下的所有其他将领,都把刘磐之死,归罪在魏延的身上。
千夫所指,日月变色。魏延不是日月,那也就更当不得这个了。
何况,诸葛亮本身也不待见魏延。魏延也就更需要用一场功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扭转自己在同僚之中不利的地位。
魏延坚信,军中是一个靠功勋说话的地方,只要自己立有一个足够大的功勋,所有的人就会高看自己。诸葛亮也会因此重用自己。
所以,幽州军迟迟不来,魏延的焦躁,那是比谁都厉害。
这一天,魏延终于忍不住了,向诸葛亮请战道:“军师,幽州军缓步而来,迟迟不战,我军士气低迷,久之,必战不可战。末将窃以为,此乃幽州军自持军力强大,野战无敌。故此对咱们逐步施压,令我军不战自溃。然而,幽州军如此骄横,必然料我军不敢主动出击。若我军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出击作战,定可打幽州军一个措手不及。令其大败一阵。从而大振我军军威。末将不才。愿请令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