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3看书网 > 正德王朝 > 第十三章 科场只论门第

第十三章 科场只论门第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朱寿接见萨维的时候,戊辰科会试的第二场,大明运动会的第四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明朝会试的三场考试内容分别是:第一场的八股制义,就是用经文去解释圣贤们的某句话,后来的王守仁也享受到了这种待遇。

第二场是考论、判、诏、表等,也就是公文写作。

第三场是策试,也就是论述题,回答经史、时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策试不太重视文采,关键是要言之有物。

当然,在科举制的实际操作中,尤其是明朝,八股之所以震惊天下,就在于乡试和会试的重点,都在第一场八股制义,所谓“八股在手,天下我有”。

第一篇八股文只要做好,也就是首艺秀成功,那么接下来的文章,大多数是流于形式。《儒林外史》的老吴总结得很好:你要是将范文背得个滚瓜烂熟,恭喜你,你有一成的把握能高中;若是你祖宗显灵,再次恭喜你,你高中的机会又多了一成;什么?你有个当侍郎的岳父或老爹?天啊,你高中的机会已经高达五成了!

主考官看中了你的首艺?好,你高中了!赶紧带上七房姨太太和若干女仆,去某地上任,记得刮地皮时稍微轻点,走时还能捞把万民伞。

老吴此言,是所有大明高富帅们都知道的金玉良言,二月初九的首艺已过,大局尘埃落定。

杨慎、焦黄中、刘仁、韩邦奇兄弟,都是高富帅的典型代表,此刻也坐在考号中,悠闲地看着那些正在奋笔直书的考生。

他们这几人,家学渊源,第二场的公文考试,简直就是送分。

而第三场的策论和随后的殿试,他们已经提前知道了大致的出题范围,策论是考“以夷制夷”之类的内容,殿试是朱寿亲自出题,考的内容是平海政略。

虽然策论不太重要,但绝对关系到考生们在皇帝心中的份量,这一科,是朱寿登基以来的第一科,是含金量最足的天子门生。

等朱寿的帝师们致仕之后,阁老和首辅,都将从这一科产生。就算万岁中途不幸那个啥了,这一科当选东宫辅弼的机率,也远远超过其他科,眼下,皇子可还没诞生呢。

所谓一步领先,步步领先,这五人并不知道,没多久,他们的命运就将发生戏剧性的转折。

杨慎并不关心这些事,对于前来献殷勤的帘官们,他也只是虚伪的应付一下。

以他的才学来说,考完第一场,状元基本上是十拿九稳的事了。

不过帘官们肯定不会放过两个宰相的儿子,焦黄中的周围,早就聚了两个品级较高的监考,嘘寒问暖,唯恐焦大少冻着了。

大明的科举考试,程序还是非常严格的,不管是考试还是监考。但是再严谨的制度,也得人去执行啊,有人的地方,就有私心。

焦芳和杨廷和的儿子,京师里谁人不识,哪个不晓?

杨慎的才学在那儿,不用大家费心,做好后勤工作就行了。

但焦大少的才学,可就有点让人汗颜了,连誊录换卷都有点勉为其难。上一场的八股文,帘官们可是费了不少心思,才让焦大少的作弊行为,看上去稍微顺眼些。

韩邦靖正好坐在焦大少的旁边,对此行为嗤之以鼻,却又发作不得。

大明也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他的父亲比起焦芳来说,重量级可就轻了好几倍,就算长兄得皇帝信任,也拿焦丞相没半点办法。…。

帘官们之所以这么大胆,跟李东阳也有很大关系。

按理说,在科举考试和阅卷期间,严禁出入,不管是考官,还是监考官,都得住在贡院里面。但李东阳是首辅啊,其余两个阁老又有儿子参考,不能当主考官,因此朱寿特旨,允许李东阳“可事急从权”。

这话的意思,也就是老李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出入考场,比如处理张侯爷的胡闹。

老李管得松,其余的帘官自然也上行下效。反正这科高富帅多,刘老大的五十人大举动,几位大佬之间的政治交易,大家都心知肚明。

监考的、收卷的、弥封的、誊录的、对读的,诸如此类的人员,对于那些刘公公送来的大少爷们,有帮着夹带的,有假装没看到枪手的。

还有个誊录的更过份,直接就把刘仁刘大少的卷子偷梁换柱了,将一篇臭不可闻的八股,换成了一篇词藻华丽、立意深刻的经典之作,要是真比较起来,恐怕就比杨慎的考卷差了一点点。

没办法,不是刘大少不知道考题,而是他最近跟妹纸沟通太多,实在没有精神,也没有能力应付正常考试,就连他那手字,也写得比朱寿这个穿越者好不了多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