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北京时间
北京。
七月的北京,已经开始展示着北方火炉的酷热。
崭新的柏油路上,各色汽车穿梭往来,每隔一公里左右就可以见到公共汽车站,喷吐着黑烟的大型公共客车与有轨车交错而过。
自行车道上是滚滚的自行车洪流,车铃声不断。
人行道上,穿着各异的市民行色匆匆。
街道旁边有些地方被紧紧地圈住,地下隐隐传来钻机的声音。
这是北京正在修建的地铁线路:分段施工,逐步对接。
内城绿树掩映,随处可见红砖绿瓦的古建筑,巍峨的城门楼子,古朴的砖城墙,曲径通幽的园林古宅。
内城外面的新区,满是新式的新华风住宅,乃至西洋风格的洋楼,与老北京四合院交相辉映。
白皮肤的游客们吃着糖葫芦,喝着豆汁,一边翻弄着北京市旅游部门统一印制的多语版北京交通旅游图。导游们说着各国语言,用自豪的语气宣传着东方帝国的历史渊源和物华天宝。
长城,故宫,颐和园,明十三陵,清东陵,各色民俗胡弄,随处可见兴致盎然的欧美游人。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也是一个不寻常的月份……一年多以前,中国接替了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陷入财政困难,不得不放弃奥运会主办权的罗马,宣布承办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
这一届奥运会,原本并不为欧美报界所看好。
首先,在1906年,雅典举办了一次所谓的“期间奥运会”,以弥补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欧洲选手大多无法参赛的遗憾。这一次奥运会参加人数众多,水平也很高,埃及,芬兰等都是第一次参会。
时隔两年,要在遥远的东方举办一次奥运会,不说水土不服,单说交通,无论是时间还是开销,都令自费或依赖赞助的欧美运动员望而却步。
其次,这个国家太过神秘,与欧美文明差异太大,而且刚刚和邻国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长期的黄祸论宣传,据说让这个国家对欧美社会始终有着某种警惕。在那里,真的有奥林匹克的竞赛精神存在吗?
最后,所有人都对中国人举办奥运会的组织能力抱有怀疑。1904年的圣路易斯运动会,美国人让参赛者吃尽苦头,国际奥委会则出尽了洋相。
中国人呢?听说他们是精明的商人,这一次奥运会会不会重蹈圣路易斯运动会的覆辙,变成奥运史上的又一个笑料?
北京方面以最快的速度成立了奥运会组织委员会,而国会则迅速通过提案,拨付高达三千五百万华元的特别预算支持北京承办奥运会,北京地方参政院则批准发行高达六千万华元的奥运特别债券,用以改善基础设施和建设体育场馆。
当皇帝郑宇本人捐款一千万华元用于设立“国家体育发展基金”之后,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这一基金的金额很快就超过了五千万华元。国家体育发展基金的管理委员会很快宣布,将以此部分资金投资所得出资,为报名参加奥运会的各国运动员支付来往旅费,由中国的航运公司承运。
中国各航运公司也推出了奥运会运动队的特惠团购,顿时引起了欧美方面的报名热潮。
以中国最顶尖的公共关系公司牵头,各公关智囊组成的北京奥运会推广协会精心策划,展开了一整套的公共关系宣传计划。
很快,中国方面宣布启动“火炬接力”,即从雅典的奥林匹亚山上取下象征奥运精神的火种,以接力方式环球传递,以弘扬奥运精神。
这一创举顿时成为欧美报界热炒的对象。当精神饱满,体格健壮的中国火炬接力队员们横穿整个欧洲大陆的时候,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人们纷纷惊奇地注视着这些东方来客,也好奇地注视着这些据说来自雅典诸神居住之地的圣火。
奥运五环和北京标志的运动装成为欧美的一道风景线,而运动装上面的飞虎标志,及其生产商“飞虎运动装集团”,乃至那些精美的“耐力”专用跑鞋,也成为了欧美各界口耳相传的时尚。
为了推升奥运会的热度,中国各使馆也简化了奥运期间来华的签证办理,甚至准许上岸签证。
中国国内发动了民间智慧,以悬赏方式征集奥运会吉祥物和宣传口号,最终入选的是以熊猫为基础形象创造出来的吉祥物“阿宝”,以及后来脍炙人口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几乎与此同步,中国方面开始长篇累牍地宣传大熊猫,并且启动了“环球巡展”。
这种憨态可掬,相貌很有喜感的可爱动物成为欧美报界的宠儿,而1869年法国传教士戴维在中国西南的大山中探险,发现大熊猫,一生致力于收集整理中国动植物信息的事迹也被翻了出来,更引发了一股“东方探秘”的热潮。
1908年10月开始,北京奥组委在欧美各主要报纸上开始刊载奥运会宣传广告,印制精美的奥运—北京宣传手册,都让很多欧美有闲阶层对这个东方国家产生了兴趣。
这个制造出伯爵汽车,生产了漂亮服装的东方国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北京奥组委公布的奥运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之庞大让所有已经举办和准备申请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汗颜,甚至让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也难以置信。
北京方面宣布,除了建设一个容纳十万人的大型综合体育馆外,还要建设一个室内游泳馆,两个中型足球场,一个曲棍球场,一座羽毛球馆,一座网球场,一座体操馆,一座拳击馆,扩建六所大学的体育场,在六所大学中新建新式篮球馆,建设一个奥运村以负责运动员的食宿。
全部工程都要在1908年5月前完成竣工验收。
相比另一时空临时承办1908年奥运会的英国用十个月的时间建成了七万人的体育馆,中国方面的速度更加惊人。借鉴另一时空的举国体制,北京奥组委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充分发挥了国内在基建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充足人力,以及先进的施工机械,就近取材,在1908年四月就完成了主要建筑的竣工验收。
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对于体育场馆的水准之高,配备之精良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