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3看书网 > 万里河山别样红 >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四)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判断我们有半年左右的安定期,那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这段,把西北根据地给真正巩固下来。”张明瑞看看各个纵队的一把手,又继续说道,“的电报大家也都看过了,除了新占的这14个县暂且由部队军管外,在部队配合下,其他54个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已经在组织民众落实电报中的前5项要求。后面这3项也同样要抓紧。”

“教纵现在有6千多兵力,全部用来训练新兵的话,半年左右一次性训练出9万兵力都没问题。”于镇山挠挠头,有些为难地说道,“不过,大家都,我们这支部队从成立之初就贯彻‘不要文盲’的要求,要是半年左右让9万多人熟练掌握作战技能的同时,还彻底扫盲,这确实有些困难。就算只训练5万人,可如果这些人原来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生瓜蛋子,那也有困难啊。”

起初,赵振中让部队中没有文盲的命令并不为大家所理解,可这些年下来,在多次的战斗中,普遍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士兵已让众人尝到了甜头。光是所部士兵能正确领会上级指令并能在战场上作出正确战术布置这一项,就让张明瑞、杨天明等人对赵振中的先见之明心折不已。现在,不管是沂蒙护卫军还是西北人民军,班排级以上的指挥人员已普遍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这在国内各方势力的部队中绝对是独一份。这也为部队后来装备的更新换代以及组建新的技术兵种提前打好了知识层面上的基础。

只是,西北这边此前不是灾荒就是战乱,除了大户人家能供得起孩子上学外,普通民众根本就无力负担孩子的学业。何况,兵荒马乱加连年灾荒,能活下来就不了,哪还有心思让孩子读书识字?而人民军此番招收兵员所描向的主体又是根据地内那几十万孤儿,这群在乱世中挣命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大字不识一个,于镇山所说的困难并非夸张。

“我看可以这样,就按镇山说的,一次性先训练9万新人。到明年夏天之前从中择优挑选5万人,其他4万人可作为预备役,等文化和技战术训练都过关了再正式进入部队。”杨天明建议道,“这几乎是二选一的标准,加上我们在招收新兵时注意挑选一些好苗子,应该还是可以解决的。”

“这方法应该可以。不过,我们真的要一下子训练9万人吗?这各方面的消耗可不是个小数啊。”于镇山提醒道。

“消耗是会大些,不过那几十万孤儿原本就要由政府负担,由军队出面接受9万16到18岁之间孤儿,不过是多了些训练方面的枪弹消耗罢了。而这种消耗正好可以用我们这几次作战缴获的杂牌装备来充抵。”张明瑞笑着解释道。

解决了部队训练方面的难题,工程建设和组建安全部的事情就相对容易些。其中,工程方面的事情,将由工兵团具体负责,各纵队协助;而安全部的事情将由特纵一大队副队长郑建涛及副中队长滕致远具体负责。

确定好各项事情后,人民军各部开始进入紧张的根据地建设,西北这边的局势也暂且安定了下来。而南京和关外的局势日趋严峻。

12月15日,老蒋在南京宣布下野。

就在老蒋下野的同一天,北平到南京请援的学生捣毁外交部,并闯入国民党中央党部殴打蔡元培、陈铭枢。其后,18日,西安学生捣毁国民党陕西省党部;19日,太原学生与山西省党部发生冲突,学生被打死1人,伤数十人。孙科政府一上台就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一时也焦头烂额。

老蒋的此次下野,虽说是为了缓和与广州方面的矛盾,使广州、南京能够组成一个有力政府,但也是老蒋在内外交困下的不得已之举。老蒋的下野,以及孙科等人的上台,这对在关外与日军处于对峙的东北军来说却绝非好消息。

12月18日,日军已经决定从国内向东三省增兵两个师团,声称要讨伐辽西散兵及锦州军。到12月下旬日军增兵后,关外的形势愈发严峻起来。

对于锦州,上台后的孙科政府一再要求张学良固守,而张学良也确曾有意固守,但孙科政府却没有一文粮饷、没有一兵一卒增援关外。南京方面如此做派,激起东北军前方的强烈抗议,奉命守锦州的东北军将领荣臻厉词批评中央不拨一分粮饷,不发一枪一弹,只在发命抗敌,显然有意徒令东北军牺牲,故置东北军于死地”。

这个时候的东北军依然是军阀作风,保存实力的思想严重。东北军下层很多官兵认为,保家卫国是全国人的事情,不是东北军一家的事情,南京方面如此行径,分明有置东北军于死地的嫌疑。

东北军自张学良以下对孙科政府的怀疑是显而易见的。孙科政府的外交部长陈友仁,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期间曾到日本向币原喜重郎外相提出建议,要与日本合作以打击蒋介石、张学良,并准备出卖满蒙的权益以换取日本对广东提供一批武器。只是因双方没有谈拢而作罢。

今年早些时候,粤系胡汉民曾要求撤换张学良,广州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又曾面告日本驻广州领事须磨说“倒蒋去张之主张,粤府与日本并无二致”,这种情况下,张学良又如何能放心听命于不久以前要求将其撤职查办的孙、陈政府?

而就在孙科给张学良发出“死守锦州”命令的同时,身为参谋总长的朱培德就在特种外交委员会上指出,“锦州至多只能守一个星期,而且关内无兵可援”,而对于东北战局,朱培德以军人立场认为一条路是不顾一切以赴之,另一条路便是和日本议和”。

后援无继,平津不安,南京当局与前方将领间猜忌重重,锦州的命运就在这种种令人扼腕的情势下被决定了。

是 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