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涉到弑君行刺?
从只言片语的消息推测出这样一个结果之后,石守信心中满是震惊和惶恐。++x+
他首先想到的是后果,弑君行刺这是抄家灭族的罪名。
其次他是疑惑和不解,他很清楚,自己压根没做这件事,为何会传出这样的消息呢?
是有人嫁祸?还是诬陷,如果说是后者,谁会诬陷自己呢?
石守信沉吟许久,想到了一个可能——会不会是皇城司有意炮制冤案,是皇帝要制造借口收拾自己呢?
并非没有可能,古往今来这样的事太多了,丝毫不足为奇。
皇帝想要除掉某个威胁比较大的臣子,往往就会寻个由头,安上一个罪名。
汉景帝死前担心周亚夫功高盖主,会威胁到年少的太子刘彻,先借机敲打。后因周亚夫之子为其父修建墓葬,购买了一批用于陪葬的盔甲。
但汉景帝却不依不饶,以购买铠甲意欲造反为理由,将周亚夫下狱。周亚夫自然不承认,孤傲的他不愿受辱,最终绝食而死。
说到底,终究是被汉景帝逼死的,就因为他功高震主,威胁到了皇帝的安危。
石守信在想,今日的自己无法与昔日的周亚夫相提并论,却也是手握重兵。在这皇帝走马灯式轮换,武将频繁造反的年代,确实对皇位有一定威胁。
尤其他赵匡胤是通过兵变黄袍加身得的皇位,怕人依样画葫芦,对握重兵的武将心有猜忌和提防也在情理之中。
他想要除掉自己?在淮南时就有这个念头?
如果放在以前,石守信不会多想,可想起赵彦徽和张令铎那些入情入理的分析,他就有些不寒而栗。
完全是有可能的!
石守信甚至在想,在淮南时,若非自己作战勇敢。攻无不克,会不会被说成是作战不力,或者通敌,阵前被斩?若不是顾及主将阵亡,影响士气,会不会在背后给自己放上一记冷箭?
为了稳妥,皇帝选择在汴梁动手,并且不惜“遇刺犯险”,只为给自己安上一个罪名。
若非如此,赵铮那日救驾怎会那般反应迅速?仿佛是未卜先知一般。很有可能就是早就商议好的计策。
后面赵铮成为皇城使。时隔两个月之后,等到所有人不注意的时候,重新开始调查,矛头指向自己……
如果真是这样,赵匡胤当真卑鄙虚伪,而赵铮也着实可恶,真是用心良苦的歹毒计策。从头至尾,都被他们赵家兄弟玩弄于鼓掌之上,最后很可能再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是个人。谁会觉得舒坦,谁愿意接受呢?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有别人嫁祸也是可能的。
但是……有谁会蓄意谋害自己呢?有动机的似乎不少。但可能性似乎不多。尤其是传出的那些消息,一般人想要办到,做的天衣无缝很难。
而皇帝,有这个得天独厚的便利与优势……没有证据支撑。但石守信有种直觉,他心里更倾向这个可能……
故而整个正月里,石守信始终在惴惴不安中度过。可是皇城司再无进一步的消息。皇帝依旧是一张笑脸,朝堂上也再无风声,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石守信有些闹不明白了,是自己想多了,还是赵匡胤故意按兵不动呢?
就这样,一直到了正月十五上元节。
……
后世的元宵节虽也热闹,但受到法定节日影响,此时大部分已经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或者除外打拼了。因此元宵节的热闹程度,团圆气氛受到了很大影响。
但在宋朝并非如此,某种程度上,上元节是比除夕和元日(初一)更热闹的时候。在都城汴梁,没有了唐时的宵禁,繁荣的夜市成为百姓欢乐的海洋。
在这一天,大部分的百姓都会外出,赏灯游玩,好不热闹,某种程度上成为一年一度的狂欢节。
到了北宋中期,上元的欢闹不止于十五一天,前后的几天也算在内,汴梁城里会持续四五日的欢闹。有时候,皇帝、皇后也会出现在皇宫的城楼上,算是与民同乐,那场面绝对是比肩接踵,挥汗如雨。
建隆二年上元节恰逢一个好天气,没有雨雪的湿滑,没有凌冽寒风,连续几个艳阳天让人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这个夜晚,汴梁的百姓纷纷走上街头,赏灯欢乐。
赵铮也忙里偷闲,去了趟魏王府接符璃,虽说婚礼之前两人不宜见面,但赵铮顾不得那些虚礼,符彦卿夫妇也默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