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人都认识了陆炳,认识了锦衣卫,对于陆炳和锦衣卫的口碑也跌到了锦衣卫历史的最低点。
但是,在嘉靖帝的支持下,陆炳顶住了压力,他很快就用事实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
在那些弹劾的官员中,揪出来大批和海盗倭寇有来往的,贪污纳贿,欺君包庇更是比比皆是。
如此,弹劾陆炳的风潮才告一段落。
而且事实证明,大多数的百姓还是不想提着脑袋过活的,发现闹事无用,只好自觉断绝了和海盗的往来。
如此一来,反倒是天下太平,海晏清河。
江南大多数百姓还是深受海盗倭寇之害的,慢慢的称赞陆炳的口风压到了之前的咒骂。
但是,陆炳布下了天大的局,而这么大的局也就必有眼儿。
陆炳奔波与东南沿海防务,却还是无法堵住所有的缺口,就好像一个拉开的大网,虽然控制住了大局,却总还有有眼的。
俞大猷?出身于下层军官家庭,祖籍安徽凤阳府霍邱,始祖俞敏跟从洪武爷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户官,至其父俞元赞已历五代。
俞大猷自幼家贫,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寄居清源山水流坑村,勤学不辍。五岁时即在家乡濠市入塾读书,拜几位当地名士习文。十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与邓城、汤克宽等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十五岁进文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十余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清源山至今遗有其练胆石,为练胆量,俞大猷常登巨石下跳,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君恩山重”四个大字。
其时泉州社会的闽学氛围炽盛,俞大猷先后拜王宣及林福、军事家赵本学等人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皆得三家所长。后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和骑射,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跨马而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
王宣、林福、赵本学三人均为当时泉中名师,且是明代前期闽学著名代表人物蔡清之弟子,从蔡清学过《易》。王宣以《易》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福以《易》明心性忠孝仁义之奥,赵本学以《易》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著有《韬钤内外篇》和《孙子注解》。俞大猷对三师之意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尤能阐其所未论。在师承关系上,俞大猷乃名儒蔡清之二传弟子。正是由于年轻时奠定扎实的儒学理论基础,使俞大猷不仅有杰出军事家的思考领域,而且有杰出政治家的思想远见,故上司谭纶曾称赞他有大将才。
嘉靖元年,俞大猷二十岁时,父爱松死,家贫,被迫弃儒就武,袭世职百户,但并没有而中断学习仲尼之道,而是拨冗继续向理学名师虚心请教,或与同心旧友相互切磋,尽管戎马生涯十分紧张,但俞大猷对当时闽学和王学两大学派的激烈论战一直十分关注,积极直抒己见。
本年武举会试,俞大猷最终获第五名武进士,由承袭百户世职,升署正千户,派往金门所。
金门是大明海防的前哨阵地,洪武年间筑城,取“固若金汤”之义。俞大猷莅任之后,加强练兵与海防整饬,使得金门守备森严,沿海盗匪却步。俞大猷在旧城训练部队之暇,常到背城面海的城南对海滨胜地南盘山观海抒怀,在石壁上题刻“虚江啸卧”四个大字。石刻与文台宝塔相距约不过数丈,时人作歌曰:“啸于斯,卧于斯,流芳百世肇于斯。”金门因是海岛,向来民风“剽悍嚣张”,难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