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年,英国的马戛尔尼勋爵在国王乔治三世的派遣下率领使团不远万里前往中国。他们此行的借口是为乾隆皇帝祝寿,但根本的目的是打开与中国通商的门户。既然是来参加皇帝的生日party,礼物总是免不了的,英方精心挑选了 件礼品,包括天文、地理仪器,榴弹炮、连发步枪等新式武器,军舰模型,羊毛棉织品等等。英国人希望让乾隆皇帝和满清官员们见识一下英国的先进、强大和富有,为接下来的外交谈判奠定基础。
当英国使团的船只驶入天津港时,问题来了。英方的船只上都被插上了旗子,上面写着几个大字“英吉利贡使”,而且在英方提供的礼物清单上,“礼品”也被改成了“贡品”。要知道外交无小事,就一个字的改动,这次外交活动的性质就完全变了。什么叫“贡”呢?下级向上级、藩国向帝王进献物品叫“贡”,纳贡本身就意味着俯首称臣。乾隆皇帝习惯了以“天朝大国”自居,觉得英吉利不过是自己藩属国。马戛尔尼不是傻瓜,他立刻提出了强烈抗议,指出中国把英王的礼品写成贡品是混淆了两国的平等地位。
但是马戛尔尼并不知道,乾隆皇帝这会儿心里也很不爽,因为马戛尔尼在上书中给自己加了个“钦差”的头衔。“钦差”是皇帝派出的使者。
马戛尔尼自称“钦差”就意味着把乔治三世升格到与乾隆同等高度。在乾隆的眼里,宇宙间只有他一个皇帝,红毛鬼子的头头怎么敢跟他平起平坐?
乾隆立刻下了谕旨:蛮夷之邦不懂礼节,以后一律改称贡使。
马戛尔尼当然不满,但为了不影响大局,他只能隐忍。然而接下来清朝皇帝和官员对待这些礼品,或者说贡品的态度则令他更加失望。英国人在介绍这些物品的时候,总是想要充分展现出它们的价值,动不动就说: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xx。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要显示出科技文明的优越感,二来他们觉得越抬高礼物的价值,就表示对主人越尊重。但这明显就是不了解中国国情了,咱们送礼的时候都要说客气话,像什么区区薄礼,不成敬意。通过贬低礼物的价值,表达对主人的尊敬。在乾隆皇帝和清朝官员的意识里,面对泱泱大清国灿烂辉煌的文化,一个小藩国的贡使根本没资格炫耀他们的贡品。其实乾隆对很多贡品还是很有兴趣的,都仔细认真地看了,但为了打消英国人的傲气,他命大臣徵瑞在和英国人的谈话中加进一句话:“至尔国所贡之物, 天朝原亦有之。”你们进贡的,咱们本来就有。马戛尔尼邀请清朝将领福康安检阅英国炮队演习欧洲新式的火器操法,可福大人说呢:“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 谅来没有什么稀罕!”
马戛尔尼还向大学士和珅夸耀可以载人升空的热气球,表示愿意派人来北京表演,但和珅完全漠然。在天朝的字典里只有权力没有科学。
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大致可以分为器物、制度、文化三个阶段,最容易认识的就是器物,最难的是文化。然而从清朝政府的反应来看,他们充其量只看到了“器物”,而且还是皮毛。最令人感慨的是,到了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发现当年马戛尔尼使团送给乾隆的火炮还被搁置在库房深处,零件一个没少,随时可以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