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3看书网 > 李娜微讲堂 > 王珣:未曾湮没的大手笔

王珣:未曾湮没的大手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乾隆皇帝在他的书房里收藏了东晋王氏家族的三件书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贴》,并给自己的书房起了个名字叫“三希堂”。但实际上在这“三希”当中,《快雪时晴帖》

是唐代人的摹本,《中秋帖》据说是宋代米芾临摹的,只有《伯远帖》才是真迹,绝对原创,从东晋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是真正的“稀世之宝”。

《伯远帖》的作者名叫王珣,是东晋时候著名宰相王导的孙子,他管大书法家王羲之叫“堂叔”。王珣虽然是名门之后,但很上进,不愿意“啃老”,很年轻就出去打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给大司马桓温当秘书。没多久他就得到了桓温的赏识,升职加薪了。为什么呢?首先是心理素质好。

话说有一天,王珣和几个同事在办公室开会,正讨论得热火朝天呢,老板桓温忽然骑着一头奔驰的骏马朝着房间里冲进来了。这马要是撞了人可是了不得的,那几个同事吓得浑身哆嗦,有的干脆往桌子底下一钻,保命要紧。

只有王珣稳稳地坐在那儿继续看文件,跟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桓老板对王秘书的处变不惊十分满意。这桓温大概是搞人力资源出身的,没过多久又想了一法子来考验下属,不过这次考的是才学。在开大会之前,他派人偷偷拿走了王珣的工作报告。王珣发现了之后,很淡定,找来纸笔,就在原地重新写起来。不但速度快,而且没有一句话与之前的重复。桓老板对王秘书的前途十分看好,给他的评价是:“当作黑头公”。这黑头不是粉刺,而是说头发乌黑的时候就能平步青云当上大官。桓温的这个评价是相当靠 谱的。公元 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王珣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如椽大笔”,椽呢就是用来架屋顶的木条,那得多大呀。醒来之后他就对家里人说:“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珣的预感果然没错,当天上午皇帝死了,由于王珣书法文章都是一流的,朝廷就将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全交给他一人起草,这可是史上少有的殊荣。今天我们常用“大手笔”来形容名家名作,这个典故就是打王珣那儿来的。

中国历史上有才能的人太多,甭管你是学富五车,还是才高八斗,一不小心就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了。王珣的政治声名似乎已随雨打风吹去,但他的书法却凭借一封信,神奇地流传至今,这就是《伯远帖》。这封信只有 行 个字,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伯远,我觉得你在诸子侄辈中是佼佼者,期盼你能够崭露头角,建功立业。我自己羸弱多病,希望能够退居林下,优游度日。你启程去外地做官,那时我不能向你细表我的心愿。回想我们分别时的情形,历历在目犹如昨天,但恐怕要天人永隔难再相见。

如今你我之间有山岭相隔,路途遥远,就是想前去看望你,也是不能够啊!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与知己天各一方的惆怅,人们都曾有过,因此在读这封信的时候就有了天然的亲近感。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激动地在《伯远帖》上题写到:我既庆幸能见到王珣的真迹,又庆幸王珣的书法没有湮没,能够见到我。(“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在当下的时空中,我们总有些触不到的朋友,但在艺术的世界里,我们却可以经历一场场穿越古今的神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