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严岛之战之前,毛利元就就逐渐意识到这种方式的问题了,为了更好适应毛利家扩张后的统治(此时他已经非常有信心能够一举吞下大内家这只病倒的大象了),于是他在此后继续重用血亲和庶族,比如让四子元清继承了备中国的穗井田家(即庄家),五子元秋继承了出云的富田家,六子元俱继承了石见国的出羽家等等,来消化广大的新领地(这就是教训状第九条的由来),各负责一个区域的攻防。
同时,他还在家中确立了“四人合议众”,除了二川之外,又加上了庶族福原贞俊和口羽通良,在职责上吉川元春(军事首长)、口羽通良(政治委员)负责山**(石见、出云、伯耆等)方向的军政,是为“北军团”,小早川隆景与福原贞俊(分工同上)负责山阳道(濑户内海及四国)方向的军政,是为“南军团”,事情不论大小,都是家督隆元和这四位商议着办(这就是教训状第五条由来)。上述的这些都是毛利元就在严岛之战前,料定自己胜利后,为了更好地适应扩张后的毛利家发展而提前实行的举措。
除了完成上述的举措外,历史上,毛利元就还在严岛之战胜利后扩大了外部同盟的“范围”,之前收的是安艺国内部的熊谷、宍户这一波,后来石见的大豪族益田、吉见,周防长门的内藤(隆春那一脉),备中的清水(清水宗治),伯耆的南条都成为了毛利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其实就是独立自治权得到完全承认,充当毛利家的仆从军和卫星国即可。
可以说,在战国的前半段,由于毛利家在毛利元就的主持下实施了变革,于是毛利家得以成为了称雄西国的大名。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到了战国中后期,毛利元就却是发现这一套统治制度有点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了,他有打算进行改革,但这个时候原本的统治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影响到了家族的稳定,一旦做出更改,毛利元就完全无法确定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再加上他此时已经年老体衰,也已经没有精力了,于是他只能概叹“毛利家表面上拥有数国乃至十国的势力,但底子还是安艺、备后,是没有争霸天下的资格的”。
传统自然好,要不然怎么能成传统呢?但传统也不好,它最终都会成为革新和发展的绊脚石。也正如毛利元就所预料的那般,在他死后,毛利家接下来几代毛利人,都抱着《三子教训状》的“精髓”不放,白白丧失了向织田信长式政权进化的机会,先是和织田家作战,屡战屡败,在织田信长新式军团猛攻下几乎撑不下去,后来直到毛利元就孙子辉元时期的关原决战(公元1600)时,西国一百二十万石领地的毛利家,还没有把那套血亲加同盟的模式彻底变革干净,为角逐天下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当然,毛利元就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他此时只是发现了家中统治制度的缺点,而提前在严岛一战之前提前做了补救罢了。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眼看已经十拿九稳的结果,最终却是被凭空出现的罗氏家给摘去了。每每想到这里,毛利元就都恨不得拿起太刀,狠狠地砍上罗氏家家督罗氏政良无数刀,将对方凌迟一遍又一遍。
在严岛一战中,毛利家不但被罗氏家夺去了吞并大内家这艘破船的机会,甚至还被罗氏家一夜间打回到了解放前。
在这一战中,到目前为止,毛利元就得知,目前已经确定在此次大战当中失去的家臣就有儿玉就方、饭田义武、熊谷信直、三须房清、乃美宗胜等二十余人,而且诸如熊谷、儿玉、饭田、乃美、己斐、新里、系贺等家族也几乎遭受到了灭族式的打击,即便是逃得一命回来的天野隆重、福原贞俊、香川光景、桂元澄等人,其家族领地也都落入了罗氏家的手中。更为要命的是,作为毛利元就自己这些年苦心打造出来的两川体系中的小早川一系,也随着三子小早川隆景被俘虏,小早川家在安艺国东部地区的领地被攻占而奔溃了。
军势方面,严岛一战中,好不容易东拼西凑起来的上万人出阵大军,几乎全军覆灭,一部分人作为罗氏家的俘虏,并且投降了罗氏家,一部分人则是战死在严岛一战当中。即便是最后一部分躲在严岛之上不愿意投降的顽固份子,最终也是估计难逃遭到严岛当地领民的“落武者狩”,死在鱼枪粪叉之下。
更为要命的是,即便是大举侵占了毛利家在安艺国各处的领地,罗氏家依然紧追不舍,直接杀进了毛利家起家时的老地盘边境,安艺国的高田郡与山县郡。罗氏家这是要赶尽杀绝阿。
因此,毛利元就决定跟罗氏家拼了老命了。他一边利用其一生积累起来的对战经验,与入侵的罗氏家大军在两郡边境处在周旋,一边紧急从备后国,甚至备中国调派来亲毛利家的援军,决心与罗氏家对战到底。幸运的是,在出阵严岛之前,一向谨慎的他是在这两处老巢中布置了足够的军势的,目的是避免被尼子家偷袭,结果现在却是用来对抗罗氏家了。
当然,随着罗氏家在严岛一战击败自己与大内两家,甚至乘机侵占大内家在安艺国、周防国、长门国的领地,那么西国地区的势力格局将会造成极大的变化,从而引发不少的骚动的。
这从最近从备后国,甚至是备中国传回来的情报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了。(未完待续。。)